--2022年“3·16”老把头节暨“人参之路”
文化论坛活动上的主旨讲话
(2022年4月16日)
中共通化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刘丛林
尊敬的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冬去春来,生机盎然,我们再度相聚国参故里、人参之乡--通化,共同参与2022年“3·16”老把头节暨“人参之路”文化论坛活动,既是纪念,也是传承,既是探讨,也是谋划,既是布局,也是出发。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吉林人参看通化。通化采挖和栽培人参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42年就有记载,所在地就是今天的集安市。长白山山神、采参祖师、老把头孙良的采参地点,正是包含通化在内的长白山脉,“再有入山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的诗句流传至今,耳熟能详。清道光年间,通化佟佳江、新开河一带已出现棒槌园子。通化人与人参的千古情缘,距今已延续1700年之久。通化人参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人参文化的核心区域,从古老的“人参之路”贡赋贸易,到闯关东、放山采参等多种人参文化元素和民间习俗传承至今。1969年,吉林人参研究(所)院在通化成立。2019年,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落户通化。今年4月13日,通化市人大又审议通过,将“人参花”正式添加为通化市市花。通化人参产业发展迅速。通化人参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鲜参年产量1.5万吨左右。拥有全国唯一以人参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益盛、万通、修正药业),全国A股上市的3户人参题材企业全部坐落在通化(益盛、紫鑫、康美药业)。人参产品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5大系列800多种。人参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通化县被国家认定为人参全产业链典型县。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提出构建新时代“人参之路”。“人参之路”将通化人参文化、人参相关产业、主题旅游有机结合,是一个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基、以旅游为品的文旅融合新概念。“人参之路”的构建,是通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落实省委景俊海书记“深度挖掘‘长白山人参’品牌塑造的故事,推动人参资源保护开发与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通化市委高志国书记“推动人参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构建人参高端高质高新高附加值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旅游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务实举措,是一条精神之路、文化之路、康养之路、产业之路、振兴之路。
“人参之路”涵盖“拜长白山神,寻绿野仙踪,淘地华天宝、品人参盛宴、享康养胜境”五大核心内涵。从精神引领的角度看,“人参之路”体现了通化先民不畏艰险、敢闯敢拼、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新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更转化为通化人创新、创造、创业的内生动力。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人参之路”深度体现长白山采参文化、农耕文化、把头文化,以及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的交融。成为闯关东移民史、长白山开发史、通化奋斗史的重要文化标志。从济世情怀的角度看,“人参之路”上即有寻常百姓治病保命的小我故事,更有胸怀苍生、福泽中华的家国情怀。为通化这座“好人”城市的创建寻到了精神基因。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以“拜、寻、淘、品、享”为产品体系的“人参之路”文旅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是一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探索,将进一步带动通化人参产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借此机会,我也提出几点希望:一是要做到以史兴文,丰富长白山老把头节内涵,做好“挖掘历史、传承文化、永葆活力、彰显特色”四篇文章,为长白山地域悠久历史文化注入新活力;二是要做到以文兴产,借助独有的地域文化优势,将“人参之路”品牌做大做强,全产业发力、全流程推进、全方位提升,实现人参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要做到以产兴市,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兑现文化价值,推动人参文化和特色旅游深度融合,为通化打造大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旅游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新支撑,为加快实现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贡献新力量。
我在这里抛砖引玉,稍后请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尽情讨论,共同为“人参之路”建言献策,群策群力,让这一美好概念真正成为现实,构建出一条有外在有内涵有灵魂的“人参之路”,擦亮这样一块“金字招牌”!
谢谢大家!